本期要目
l 2015年中国图书馆年会在广州举行
l 发挥社会力量,共同推进古籍普查工作——中华古籍普查志愿服务活动河北试点成效显著
l 省中心多举措推进全省古籍普查进度
l 省中心积极开展古籍普查培训工作
l 珍品赏析
河北省古籍保护中心 编 印
2015年第2期(总第15期) 2015年12月30日
目 录
古籍保护工作动态 2
2015年中国图书馆年会在广州举行 2
发挥社会力量,共同推进古籍普查工作——中华古籍普查志愿服务活动河北试点成效显著 3
省中心多举措推进全省古籍普查进度 7
省中心积极开展古籍普查培训工作 11
珍品赏析 13
戴氏集十二卷 13
古籍保护工作动态
2015年中国图书馆年会在广州举行
由文化部主办、中国图书馆学会等单位承办的“2015年中国图书馆年会——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中国图书馆展览会”,于12月15日至18日在广东省广州市举办。本次年会的主题是“图书馆:社会进步的力量”,分为工作会议、学术会议和展览会三大板块,是全国图书馆界的年度盛会,也是图书馆事业和相关产业交流合作的平台。来自全国各地图书馆界的2700名代表云集羊城,盛况空前。河北省图书馆李勇书记、顾玉青副馆长等一行七人受邀参加了会议。
古籍分会场的会议主题是“古籍保护与现代科技”。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院长杨玉良院士做了题目为《与古籍保护和修复相关的手工纸的物理与化学问题》的主旨发言。中山大学图书馆副馆长林明以《西方与中国古籍修复技法比较研究》、台湾古籍保护学会会长林登昱以《台湾古籍保护新技术应用》、浙江图书馆长馆徐晓军以《图书馆古籍库房标准化实践——浙江省小微古籍书库规范及实施》、武汉大学教授刘家真以《古籍保护理论与实践的新探索》等为题进行专题发言。中国图书馆学会古籍整理与文献保护专业委员会专家吴格、李景文等进行了专题发言。
此次古籍分会,社会知名学者、中国图书馆学会古籍整理与文献保护专业委员会成员和各省古籍保护中心负责人、图书馆古籍工作者,齐聚一堂,就古籍保护新技术、新成果、新动向等问题进行研讨,同时展示古籍保护出版成果,在实践应用层面上进一步推动古籍保护关键技术的科学研究和推广,对我省古籍整理与保护的现代化、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建设很有启发。
发挥社会力量 共同推进古籍普查工作
——中华古籍普查志愿服务活动河北试点成效显著
由中华古籍保护协会组织、河北省古籍保护中心充分调研和配合的中华古籍普查志愿服务活动之河北试点,经过暑期一个月的奋战,大获成功,于2015年9月12日在北京召开的总结表彰大会上落下帷幕。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以及我省河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的77名志愿者,与中国古籍保护协会、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河北省古籍保护中心,以及河北5家普查单位的领导和相关人员欢聚一堂,对这次暑期志愿服务活动进行了共同的回顾和总结。
此次中华古籍普查志愿服务活动由中国古籍保护协会发起组织,从去年年底开始谋划,经过充分酝酿,精心准备,细致调研,直至今年7月正式选择河北省试点。河北省古籍保护中心通过对全省古籍普查情况的充分调研和志愿志需求情况的科学分析,报经中国古籍保护协会。中华古籍普查志愿服务活动于7月20日正式启动。整个活动从7月23日至8月23日,持续一个月时间。在河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省博物院、定州市博物馆、保定市图书馆等五个单位开展志愿服务,共计普查古籍19万册。在普查平台登记古籍普查数据1.5万条。其中,河北师大古籍普查工作已基本完成,其他几个馆的相关工作也取得极大进展。
这次古籍普查志愿活动在中国古籍保护协会的有序组织和周密安排下,在河北省古籍保护中心的充分调研和全力协调,以及五家单位的大力配合下,获得了显著的成绩,对河北省的普查工作,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乃至文化事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这次活动大大推进了我省的古籍普查进度。
自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精心指导下,在河北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我省的古籍保护事业也在全面推进。但是由于馆藏封库、人员不足等原因,仍然有一些收藏单位的普查工作相对滞后。例如,河北师大图书馆、张家口市图书馆等近几年一直因新馆建设,古籍封存,无法普查。这些图书馆完成新馆建设之后,却因普查人员匮乏而无法推进普查工作,中国古籍保护协会组织的此次普查志愿活动对我省的古籍普查工作注入一股新鲜活力。不仅大大加快了古籍普查进度,对我们的普查工作也是一种激励和鞭策。与此同时,河北省古籍保护中心的赴基层古籍普查小分队也在行动,帮助县级图书馆完成普查任务。到目前为止,我省已经上传到古籍普查平台的普查数量已达半数以上,全省古籍普查完成时间将大大提前。
其次,这次活动为我省的古籍普查工作留下了一批后续可用人才,成为古籍普查工作的重要补充力量和后备军。
为期一个月的活动中,古籍普查志愿者与我省的五家单位结下了深厚感情。通过与大量古籍的近距离接触,志愿者们在一线体会古籍的特点,并尝试完成从理论知识到实践应用的转化,有些同学对我省的古籍普查工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实,早在2011年,我省古籍保护中心就开始在研究生中招收志愿者,采取边实践边培训的方式,培养普查人才。其中一名志愿者研究生毕业后还留下了下来。目前针对我省一些中小型收藏单位,我们正在招募志愿者进行普查。此次志愿活动中的部分学生表示非常愿意继续参加我省的普查志愿活动,这已成为我省古籍普查工作的补充力量和后备军。
再次,中华志愿服务活动在河北的成功试点,为全国范围的古籍普查工作创出了一条新路子。
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人才储备存在差距,各地区古籍普查进度有着较大差别。据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调研数据,全国2000余家公藏单位尚有约1300家还没有完成普查工作,这些单位的古籍存量约占全部存量的一半左右。根据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规划,“十三五”时期要基本完成古籍普查工作。如果仅依靠自身力量,部分省区要在规定时限内完成古籍普查还存在相当大的困难。此次志愿服务活动,不仅是对我省普查工作人力的累加,更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一次成功探索。我省的成功试点将带动全国古籍普查志愿活动的开展,为全国古籍保护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第四,这次活动所倡导的志愿者精神给我省、乃至全国文化行业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此次活动在我省五家单位进行,五家单位的普查工作人员与志愿服务人员共同工作,一起学习,切身感受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这项工作由任务变成普查人员的自觉行为,古籍普查工作的荣誉感、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真正根植于大家的心中。在这种志愿者精神激励下,我省普查队伍思想上得到了升华。

中华古籍保护协会成员考察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
中华古籍保护协会成员考察河北大学图书馆
省中心多举措推进全省古籍普查进度
为进一步推动全省古籍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加快全省古籍普查工作的整体进度,省中心对一些设备缺乏、人员不足等原因造成普查工作相对滞后的古籍收藏单位,采取了多种举措,协助完成古籍普查工作。自2015年4月至12月以来,河北省古籍保护中心先后对平山县图书馆、南宫图书馆、威县图书馆、宁晋县图书馆、灵寿县图书馆、平山县博物馆、邯郸学院图书馆、正定中学图书馆所藏古籍进行整理,并在“全国古籍普查平台”上完成著录工作。
普查方式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一是地方馆将馆藏古籍送至省中心,由省馆完成后续古籍整理著录工作,如威县图书馆、宁晋县图书馆、灵寿县图书馆、邯郸学院图书馆和正定中学图书馆。著录并审核古籍共计492种5783册。
二是我馆携人员及设备下到地方馆,在其本馆将所藏古籍进行整理著录,如平山县图书馆和平山县博物馆,共登记古籍43种177册。
三是古籍未经整理又藏量较大的馆,如南宫图书馆,我馆采取由专家带队,边鉴定版本边整理的办法。通过三赴南宫,将南宫馆所藏古籍全数整理完毕,共计2500余册。因其数量较多,我馆决定将每部书有著录信息的一册或几册带回进行著录,共登记古籍354种2526册。
另外还有一些收藏单位派出业务骨干来省中心进行学习,如任丘市图书馆、河北中医学院图书馆、河北科技大学图书馆和康保县的三区文化人才支持计划人员,我们工作人员对其展开一对一的耐心指导,经过悉心传授,已经可以初步掌握著录规则。
本次普查发现的多为明清和民国的古籍,但不乏有少量品相较好的古籍善本。如南宫图书馆藏的明刻朱墨套印《考工记》、明刻明清递修《二十一史》、明末汲古阁《南唐书》等,邯郸学院图书馆藏的明毛氏汲古阁刻《文选》、明崇祯元年(1628)汲古阁刻《尔雅注疏》等。
此次普查在整理清楚各馆古籍藏量的同时也推动了全省的普查进度,为更快更好的完成“全国古籍普查平台”著录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

南宫图书馆《考工记二卷》

邯郸学院图书馆《尔雅注疏十一卷》
 
省中心工作人员对送来的古籍进行著录前的整理
省中心积极开展古籍普查培训工作
为推进全省古籍普查进度,河北省古籍保护中心开展了一系列古籍登记著录培训,旨在提高古籍著录人员技能,能够更快更好的完成古籍普查平台的著录工作。
有参与“中华古籍普查志愿服务行动”的大学生志愿者到我馆学习古籍普查的全项内容著录,因之前有在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进行古籍六项著录的基础,经过简单的培训指导后,基本掌握了古籍普查全项内容的著录。四名志愿者先后参与了南宫图书馆、邯郸学院图书馆、宁晋县图书馆等五家单位的古籍整理和著录工作,加快了全省古籍普查登记工作的进程。
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国家正式实施“三区”文化人才支持计划,从文化人力资源方面对这些地区进行支持扶助。从县以下文化单位选送文化工作人员进行重点扶持培养,提高基层文化人员专业水平。此次从张家口市康保县来我馆的王轶男,在我馆古籍部进行了前后一个月的学习。通过观摩古籍著录过程,帮助整理古籍,边学习,边实践,逐渐掌握古籍著录方法,全面立体的认识古籍。从开始摸不着头绪到后面可以基本独立完成古籍的著录,工作能力和专业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成为我省古籍保护工作补充力量。
此外还有任丘市图书馆、科技大学图书馆、河北中医学院图书馆等古籍收藏单位派出业务骨干来到我馆进行学习,经过一对一的耐心讲解和实书著录,了解古籍著录的过程和方法,经过不断摸索和学习,能够基本独立完成古籍平台的著录。
另有一些市、县馆在网络上咨询著录细则方法,我馆工作人员细心讲解,对其提出问题一一解答,极大地推进了地方古籍普查工作。
在省古籍保护中心的悉心指导下,各地方馆同行认真学习和努力钻研,为各地积累了一批古籍普查力量,同时也为推进全省古籍普查进程做出了积极贡献。

任丘市图书馆学员认真学习古籍普查平台著录方法
戴氏集十二卷
是书为明朝戴冠撰,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张鲁刻本。板框高17.7厘米,宽14.5厘米,半叶8行,行18字,白口,四周单边,无鱼尾。开本高25.4厘米,宽16.5厘米,线装,二册。
戴冠,字仲鹖,号邃谷,河南信阳人,明正德三年(1508)进士。历任户部主事、山东提学副使等职。戴氏为明中期作家、诗人,明弘治、正德时期信阳作家群主要成员之一。其才气极高,文章亦佳,诗文“格调
古雅,词意宏迈,有盛唐之风”。《明史》卷一百八十九有传,评其“以清介闻”。
书前收续刻戴氏集引,张鲁于嘉靖二十七年(1548)书,又戴氏诗集序,任良干于嘉靖十八年(1539)书。任良干,字直夫,信阳知州,始刻《戴氏集》之人。卷末有其子戴川后志。
《戴氏集》十二卷,尽收戴氏遗稿,奏疏四首列于诗文之冠,启一首,其余卷分别为叙文、诗、绝句、律诗、附杂录并西湖联句、词,卷十二收歌、赋、铭、赞、记、志、传、状、祭文、书信等共四十八篇。
卷一题奉直大夫知信阳州吉水安厓张鲁校刊。张鲁,字汝才,江西吉水人,曾任信阳知州。
钤印有“宝翰堂藏书印”、“慕斋鉴定”、“宛平王氏家藏”、“徐石卿印”、“陶淑精舍收藏”等朱印。是书收录于《四库存目丛书》,已入选第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现藏于石家庄市图书馆。

|